HOOOS

别再吼孩子了!试试用画画、唱歌这些方法,帮“多动症”娃找回专注力

0 193 爱画画的向日葵 多动症艺术疗法儿童教育
Apple

各位家长、老师,大家好!咱今天来聊聊“多动症”(ADHD)孩子的事儿。你家娃是不是也这样:上课坐不住、小动作不断、东张西望、话特别多,还经常“闯祸”?先别急着吼孩子,更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!今天,我来给大家介绍一种特别适合“多动症”娃的方法——“艺术疗法”。

先声明一下,我可不是推销课程的啊!“艺术疗法”跟咱平时说的画画班、音乐课可不一样。它不是为了让孩子变成画家、音乐家,而是用艺术当“药”,帮孩子“治病”。

“艺术疗法”到底是咋回事?

简单来说,“艺术疗法”就是利用各种艺术形式,比如画画、捏泥巴、唱歌、跳舞、演戏等等,来帮助孩子:

  1. 表达情绪:“多动症”的孩子往往内心有很多“小火山”,但他们可能不知道怎么说,或者不敢说。“艺术疗法”就像一个“安全出口”,让孩子通过画画、唱歌这些方式,把心里的烦恼、 गुस्सा、害怕都“倒”出来。
  2. 提高专注力:你有没有发现,孩子在玩自己喜欢的东西时,特别专注?“艺术疗法”就是利用这一点,让孩子在画画、做手工的过程中,不知不觉地就“静”下来了。
  3. 控制冲动:“多动症”的孩子经常“管不住自己”,想干啥就干啥。“艺术疗法”可以通过一些规则和限制,比如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幅画,或者按照音乐的节奏跳舞,来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。
  4. 增强自信心:很多“多动症”的孩子因为学习不好、经常被批评,自信心很受打击。“艺术疗法”可以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,让他们觉得自己“很棒”!

“艺术疗法”具体怎么用?有哪些“招数”?

1. 绘画疗法:让孩子“画”出心声

  • “心情涂鸦”:准备一些彩笔、蜡笔、颜料,让孩子随便画,想画啥就画啥,不用管画得好不好。画完之后,你可以跟孩子聊聊:“你画的是什么呀?”,“这个颜色让你想到了什么?”,“画里的这个小人儿心情怎么样?”。通过这种方式,你可以了解孩子的情绪状态,引导孩子表达内心的感受。
  • “故事接龙”:你先画一个开头,然后让孩子接着画,再轮到你,这样一直画下去,直到编出一个完整的故事。这个方法可以锻炼孩子的想象力、创造力和合作能力。
  • “曼陀罗绘画”:曼陀罗是一种圆形图案,具有对称性和重复性。让孩子在曼陀罗图案上涂色,可以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,平复情绪。

2. 音乐疗法:让孩子“唱”出快乐,“听”出安静

  • “即兴演奏”:准备一些简单的乐器,比如沙锤、铃鼓、三角铁,或者干脆用锅碗瓢盆,让孩子自由敲打,发出各种声音。这个方法可以让孩子释放能量,表达情绪。
  • “音乐律动”:放一些节奏感强的音乐,让孩子跟着音乐跳舞、拍手、跺脚。这个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协调身体,提高运动能力。
  • “音乐放松”:放一些舒缓的轻音乐,让孩子躺在床上或者坐在椅子上,闭上眼睛,静静地听。这个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放松身心,缓解焦虑。
  • “歌曲创作”:鼓励孩子自己编歌,把自己的想法、感受写进歌里。这个方法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、表达能力和自信心。

3. 戏剧疗法:让孩子“演”出自己

  • “角色扮演”:让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,比如警察、医生、老师、小动物等等。这个方法可以帮助孩子理解不同的社会角色,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。
  • “情景模拟”:设定一些场景,比如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,或者在家里跟爸爸妈妈吵架了,让孩子表演出来。这个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学习处理冲突,解决问题。
  • “木偶戏”:让孩子用木偶来表演故事,或者自己制作木偶。这个方法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、想象力和表达能力。

4. 舞蹈疗法:让孩子“跳”出活力

  • “自由舞蹈”: 播放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,让孩子跟随音乐自由舞动,不需要任何技巧或规定动作。 这有助于孩子释放被压抑的情绪,并探索身体的表达。
  • “镜子练习”: 你和孩子面对面站立,你做一个动作,让孩子模仿,就像照镜子一样。 然后交换角色,让孩子做动作,你来模仿。这能提高孩子的观察力、模仿能力和身体协调性。
  • “情绪舞蹈”: 选择代表不同情绪的音乐(如快乐、悲伤、愤怒等),让孩子用肢体动作来表达这些情绪。 这可以帮助孩子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感受。

真实案例分享:看看“艺术疗法”有多神奇!

案例一:小明的“涂鸦日记”

小明是个8岁的男孩,上课总是坐不住,经常跟同学打闹,学习成绩很差。妈妈带他去看了心理医生,医生建议试试“绘画疗法”。

刚开始,小明对画画一点兴趣都没有,总是乱涂乱画。治疗师很有耐心,每次都鼓励他,跟他一起画。慢慢地,小明开始喜欢上了画画,他每天都会画一幅“心情涂鸦”,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画出来。治疗师通过他的画,了解了他的内心世界,帮助他解决了学习和人际交往中的问题。几个月后,小明的专注力提高了,情绪也稳定了很多,学习成绩也有了进步。

案例二:小红的“音乐之旅”

小红是个10岁的女孩,特别内向、胆小,不敢跟人说话。老师建议家长带她试试“音乐疗法”。

治疗师给小红准备了很多乐器,让她自由选择。小红一开始很拘谨,不敢碰乐器。治疗师就放了一些轻柔的音乐,带着她一起唱歌、跳舞。渐渐地,小红放松了下来,开始尝试敲打乐器,发出各种声音。她发现自己很喜欢音乐,音乐让她感到快乐和自信。后来,她还参加了学校的合唱团,变得越来越开朗活泼。

给家长和老师的几点小建议

  1. 别把“艺术疗法”当“万能药”:“艺术疗法”只是辅助手段,不能代替药物治疗和行为干预。如果孩子的情况比较严重,一定要及时就医。
  2. 选择专业的“艺术治疗师”:不是随便一个会画画、会唱歌的人都能做“艺术治疗师”。专业的“艺术治疗师”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和认证,才能上岗。
  3. 给孩子创造一个“安全、自由”的环境:让孩子在“艺术疗法”中感到放松、自在,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。
  4. 多跟孩子沟通、互动:在孩子进行“艺术创作”的过程中,多跟孩子聊聊,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。
  5. 耐心、耐心、再耐心:“艺术疗法”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不要指望孩子一下子就能“变好”。

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对大家有所帮助。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,欢迎留言提问,我会尽力解答。记住,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,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,就能找到最适合他们的方法!

点评评价

captcha
健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