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是一些化痰最快最有效的方法:
一、药物治疗方面
- 祛痰药
- 恶心性祛痰药和刺激性祛痰药
- 氯化铵:口服后能刺激胃黏膜,引起轻度恶心,反射性地促进呼吸道腺体分泌增加,使痰液稀释,易于咳出。一般每次 0.3 - 0.6 克,一日 3 次。使用时可能会有恶心、呕吐等胃肠道不适症状。
- 愈创甘油醚:能刺激胃黏膜,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腺体分泌增加,降低痰液黏稠度。常用剂量是每次 0.2 克,一日 3 - 4 次。其不良反应相对较少,偶尔会出现恶心、胃肠不适等。
- 黏液溶解剂
- 氨溴索:它能增加呼吸道黏膜浆液腺的分泌,减少黏液腺分泌,从而降低痰液黏度;还能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,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,使痰液易于咳出。可以口服、静脉注射或雾化吸入。口服制剂一般每次 30 - 60 毫克,一日 3 次;雾化吸入时,一次 15 - 30 毫克,一日 3 次。不良反应主要是轻微的胃肠道不适,如恶心、呕吐、消化不良等。
- 乙酰半胱氨酸:其分子中所含的巯基(-SH)能使痰液中糖蛋白多肽链的二硫键(-S - S -)断裂,从而降低痰液的黏滞性。它有口服、雾化吸入和静脉滴注等多种剂型。雾化吸入时,一般每次 3 - 5 毫升(300 毫克 / 毫升),一日 1 - 2 次;口服一般每次 600 毫克,一日 1 - 2 次。其不良反应主要是对呼吸道黏膜有刺激作用,可引起呛咳、支气管痉挛等,有哮喘病史的患者慎用。
- 恶心性祛痰药和刺激性祛痰药
- 中成药
- 复方鲜竹沥液:主要成分是鲜竹沥、鱼腥草、枇杷叶等,具有清热化痰的作用。用于痰热咳嗽,痰黄黏稠。每次 20 毫升,一日 2 - 3 次。其性偏寒,风寒咳嗽者不宜使用。
- 橘红痰咳液:含有化橘红、苦杏仁、白前等成分,有理气化痰、润肺止咳的功效。适用于痰浊阻肺所致的咳嗽、痰多。每次 10 - 20 毫升,一日 3 次。糖尿病患者禁用,忌烟、酒及辛辣、生冷、油腻食物。
二、物理排痰方法
- 拍背法
- 操作方法:让患者侧卧或坐位,操作者手指并拢,使掌侧呈杯状,用手腕的力量,从肺底自下而上、由外向内轻轻拍打患者背部,两侧肺部都要拍到,每次拍打 3 - 5 分钟,频率为每分钟 120 - 180 次左右。拍背可使附着在气管、支气管壁上的痰液松动,易于咳出。
- 适用人群和注意事项: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痰液黏稠难咳的患者,尤其是老年人、儿童和长期卧床的患者。拍背时力度要适中,避免用力过猛造成患者疼痛或损伤。
- 体位引流
- 操作步骤:根据肺部病变的部位,调整患者的体位,使病变部位处于高位,引流支气管开口向下。例如,如果是肺下叶病变,可让患者俯卧位,床头抬高 30 - 60 厘米,这样痰液可在重力作用下流向大气道,便于咳出。引流时间一般每次 15 - 20 分钟,每天 2 - 3 次。
- 适用情况和禁忌:主要适用于支气管扩张、肺脓肿等有大量痰液且排出不畅的患者。但对于严重心脑血管疾病、高龄体弱、呼吸功能不全等患者,要谨慎使用,因为体位改变可能会引起血压波动、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。
- 雾化吸入
- 雾化方式和药物选择:雾化吸入是利用高速氧气气流,使药液形成雾状,再由呼吸道吸入,达到湿润气道、稀释痰液的目的。常用的雾化药物有生理盐水、氨溴索等。如果是哮喘合并痰液黏稠,还可以加入支气管扩张剂,如沙丁胺醇等。
- 操作注意事项:在雾化过程中,患者应保持平静呼吸,尽量深呼吸,使药物能够充分到达呼吸道深部。雾化后,可鼓励患者咳嗽,排出痰液。雾化器要定期清洁和消毒,避免交叉感染。
三、饮食和生活习惯辅助化痰
- 多喝水
- 饮水作用和量的要求:多喝水可以湿润呼吸道,稀释痰液,使其更容易咳出。建议每天饮用 1500 - 2000 毫升的水,可以是白开水、温茶水等。
- 饮水时间和方式:少量多次饮用效果更好,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。特别是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温水,有助于清除夜间积聚在呼吸道的痰液。
- 调整饮食结构
- 增加化痰食物摄入:食用一些具有化痰作用的食物,如梨,它有润肺、止咳、化痰的功效。可以将梨切成块,加水煮后饮用梨汤;或者用梨和川贝一起蒸着吃,化痰效果更好。还有枇杷,其果实和叶子都有止咳化痰的作用,可直接食用枇杷或用枇杷叶煮水喝。
- 减少刺激性食物摄入:避免食用辛辣、油腻、刺激性食物,如辣椒、油炸食品等,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呼吸道,导致痰液增多,加重咳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