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产品经理,您对“过度干预”的担忧非常理解,这确实是搜索与推荐系统中一个经典的挑战。如何在不损害用户信任、不明显降低搜索结果相关性的前提下,提升我们希望曝光的商品权重,同时让用户感觉“这正是我想要的,而且刚好在促销”——这不仅仅是算法技术问题,更是用户体验和商业策略的巧妙结合。
要实现这种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效果,我们需要避免简单粗暴地提高特定商品排序,而是将其融入到更深层的算法逻辑中。这里有几种常见且有效的方法:
1. 将“商业意图”作为排名模型的一个特征(Feature Engineering)
最直接但又不容易察觉的方法,是把“是否是促销商品”、“商品利润率”、“库存量”等商业目标相关的信息,作为**独立的特征(Feature)**引入到搜索排序模型中。
- 传统做法:模型首先根据用户查询和商品相关性(如文本匹配、点击率预估)给出初步排名,然后我们再人工干预,把促销商品往前挪。这种方法就是您担忧的“过度干预”,容易让用户觉得不自然。
- 优化做法:将商业信息(例如,一个介于0到1之间的“商业权重分数”,代表了我们对该商品推广的意愿)与其他相关性特征(如TF-IDF、BM25、点击率预估CTR、转化率预估CVR等)一起输入给机器学习模型。模型会学习如何在各种特征之间进行权衡。
- 例如,一个商品可能相关性很高(高CTR预估),但商业权重一般;另一个商品相关性中等(中等CTR预估),但商业权重很高且质量尚可。通过足够的数据训练,模型能够学习到在何种情况下提升商业权重高的商品,同时又不至于让相关性太差的商品排到前面,从而维持整体的用户满意度。
- 关键点:商业特征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,而是与其他数以百计的相关性、用户行为特征一起参与计算。这样,商业意图的体现就变得不那么突兀,用户更难察觉到是“被推广”的,而更可能认为是“算法懂我,推荐了刚好在促销的好东西”。
2. 采用学习排序(Learning to Rank, LTR)与多目标优化(Multi-objective Optimization)
现代的搜索排序系统往往采用复杂的LTR模型。这些模型可以通过学习用户行为数据来优化排序结果。
- 多目标函数: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复合的优化目标函数,它不仅仅考虑相关性(如点击率、停留时长),还同时考虑商业目标(如特定商品的曝光率、转化率、平台整体营收)。
- 例如,目标函数可以是
Loss = α * L_relevance + β * L_business
,其中L_relevance
是衡量相关性的损失项,L_business
是衡量商业目标的损失项,α
和β
是调节两者权重的超参数。通过调整α
和β
,我们可以在相关性和商业目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。 - 实验与调整:通过A/B测试,我们可以不断调整这些权重和模型参数,观测用户满意度(如回搜率、用户留存)和商业指标(如特定商品销量、整体GMV),从而找到一个最优的“甜点”。
- 例如,目标函数可以是
3. 利用个性化与上下文(Personalization & Contextualization)
当促销商品恰好是用户可能感兴趣的,那么推广就显得非常自然。
- 用户画像匹配:深入分析用户历史行为、兴趣偏好、地理位置、甚至当前的浏览上下文(如用户刚看了某个品牌的商品,再推荐同品牌的促销品)。如果能精准匹配用户的潜在需求,即使是推广商品,用户也更倾向于接受。
- 探索与利用的平衡(Exploration vs. Exploitation):在推荐系统中,除了推荐用户已知或相似的商品(利用),也需要适度推荐一些用户可能未知的,但有潜在兴趣的商品(探索)。促销商品可以巧妙地融入“探索”的环节,作为一种引导用户尝试新选择的契机。
4. 实时反馈与动态调整
系统需要能够实时监控用户对排序结果的反馈,并据此动态调整。
- 短期反馈:如果用户对某个促销商品的点击率、转化率很低,甚至有负面反馈(如长时间不点击、频繁回退),说明这个推广是失败的,系统应快速降低其权重。
- 长期反馈:监测用户长期留存、活跃度等指标,确保在提升商业曝光的同时,没有损害平台的核心价值。
总结
实现“这正是我想要的,而且刚好在促销”的体验,核心在于将商业意图深度融入到用户价值的评估体系中。不是简单地“插队”,而是让商业属性成为商品综合竞争力的一部分,由算法去智能学习和权衡。这需要精细的特征工程、强大的机器学习模型、持续的用户行为数据分析以及审慎的A/B测试。最终目标是让用户觉得搜索结果既满足了他们的信息需求,又带来了额外的“惊喜”和“价值”,而非被简单地推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