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OOS

冷到极致会怎样? 一文读懂人体失温的自救机制

0 92 极寒求生砖家 失温低温症急救
Apple

冷到极致会怎样? 一文读懂人体失温的自救机制

“透心凉,心飞扬!” 这句广告词大家耳熟能详,但如果“透心凉”过了头,可能就不是“心飞扬”,而是“人没了”。 别觉得我在开玩笑,人体对于温度的耐受范围其实非常窄。 稍微偏离正常体温,身体就会启动一系列的应急机制。 如果这些机制失效,或者外界环境过于恶劣,就可能导致失温,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。

今天,咱们就来聊聊人体在极端寒冷环境下的生理反应,以及失温的各个阶段都有哪些典型症状,关键时刻,这些知识能救命!

一、人体如何维持体温?

人体就像一台精密的恒温器,核心温度(也就是身体内部重要器官的温度)必须保持在一个非常稳定的范围内,通常在36.5℃到37.5℃之间。 那么,人体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? 主要靠以下几个方面:

  1. 产热
  • 代谢产热: 身体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各种代谢活动,这些活动会产生热量,比如消化食物、肌肉运动、神经活动等等。 基础代谢率越高的人,产热能力通常也越强。
  • 肌肉活动: 肌肉收缩是产生热量的主要方式之一。 当你感到寒冷时,身体会不自主地颤抖,这就是肌肉在快速收缩,试图产生更多热量。 此外,有意识的运动也能增加产热。
  • 激素调节: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等激素可以促进代谢,增加产热。 在寒冷环境下,这些激素的分泌会增加。
  1. 散热
  • 辐射散热: 人体像一个热源,会向周围环境辐射热量。 这是最主要的散热方式,尤其是在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。
  • 传导散热: 人体与较冷的物体接触时,热量会通过传导的方式传递出去。 比如坐在冰冷的椅子上,或者光脚踩在冰凉的地板上。
  • 对流散热: 人体周围的空气被加热后会上升,冷空气会补充上来,形成对流。 如果空气流动速度快(比如刮风),散热效果会更明显。
  • 蒸发散热: 汗液蒸发会带走大量热量。 这也是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天,即使没有风,出汗也能让你感到凉爽。
  1. 调节
  • 血管收缩/舒张: 当环境温度降低时,皮肤血管会收缩,减少血液流向皮肤,从而减少散热。 相反,当环境温度升高时,皮肤血管会舒张,增加散热。
  • 立毛肌收缩: 当你感到寒冷时,皮肤上的立毛肌会收缩,使毛发竖起,形成一层空气绝缘层,减少散热。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“起鸡皮疙瘩”。
  • 行为调节: 这是最主动的调节方式。 比如增添衣物、寻找避风的地方、喝热水等等。 通过改变自身行为来适应环境温度。

二、什么是失温?

失温,医学上称为低体温症(Hypothermia),是指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℃的状态。 这时,身体的正常功能会受到影响,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,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,甚至死亡。

失温的发生通常是由于暴露在寒冷环境中,导致散热速度超过产热速度。 但需要注意的是,即使在不太冷的环境中,如果长时间潮湿、饥饿、疲劳,也可能发生失温。

三、失温的阶段及典型症状

失温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,根据核心温度的不同,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:

  1. 轻度失温(32℃-35℃)
  • 症状
    • 寒颤: 这是身体试图通过肌肉收缩来产生热量的表现。 寒颤通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。
    • 疲劳、虚弱: 身体为了维持体温,会消耗大量的能量,导致疲劳感。
    • 意识模糊: 大脑功能受到影响,可能出现思维迟缓、判断力下降等症状。
    • 手脚冰凉: 身体会将血液优先供应给重要器官,导致四肢供血不足。
    • 呼吸急促: 身体试图通过加快呼吸来增加氧气供应,维持代谢。
    • 皮肤苍白: 血管收缩导致皮肤血流减少。
  • 自救措施
    • 转移到温暖环境: 这是最重要的措施。 尽快离开寒冷的环境,进入室内或避风的地方。
    • 更换潮湿衣物: 潮湿的衣物会加速散热,尽快换上干燥的衣物。
    • 补充能量: 喝一些热饮,吃一些高热量的食物,比如巧克力、糖果等。 这可以为身体提供能量,帮助产热。
    • 增加活动: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,增加产热。 但避免剧烈运动,以免过度消耗体力。
    • 保暖: 用毯子、睡袋等物品包裹身体,重点保护头部、颈部、腋下和腹股沟等部位。 这些部位血管丰富,散热快。
  1. 中度失温(28℃-32℃)
  • 症状
    • 寒颤减弱或停止: 身体已经无法维持足够的能量来支持寒颤。
    • 肌肉僵硬: 肌肉开始变得僵硬,动作不协调。
    • 意识障碍加重: 出现更严重的意识模糊,甚至出现幻觉、谵妄等症状。
    • 心率减慢: 心脏功能受到影响,心率减慢。
    • 呼吸减慢: 呼吸变得缓慢而浅。
    • 语言不清: 说话变得含糊不清。
    • 反应迟钝: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变得迟钝。
  • 救助措施
    • 拨打急救电话: 中度失温已经比较严重,需要专业的医疗救助。
    • 避免剧烈移动: 剧烈移动可能会导致心脏骤停。
    • 持续保暖: 用毯子、睡袋等物品包裹身体,并用暖水袋或暖宝宝等热源进行外部加热。 注意不要直接接触皮肤,以免烫伤。
    • 监测呼吸和心率: 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和心率,如有异常,立即进行心肺复苏。
    • 不要喂食或喂水: 患者意识不清,喂食或喂水可能会导致窒息。
  1. 重度失温(低于28℃)
  • 症状
    • 失去意识: 患者会失去意识,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。
    • 呼吸停止: 呼吸会变得非常微弱,甚至停止。
    • 心跳停止: 心脏可能会停止跳动。
    • 瞳孔放大: 瞳孔会放大,对光反射消失。
    • 身体冰冷: 身体会变得非常冰冷,甚至僵硬。
  • 救助措施
    • 立即进行心肺复苏: 如果患者没有呼吸或心跳,立即进行心肺复苏,并持续到急救人员到达。
    • 避免剧烈移动: 剧烈移动可能会导致心脏骤停。
    • 持续保暖: 尽量保持患者的体温,等待急救人员的到来。

四、特殊人群的失温风险

以下人群更容易发生失温,需要特别注意:

  • 老人: 老年人的代谢率较低,产热能力较弱,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也较差。
  • 婴幼儿: 婴幼儿的体表面积与体重之比更大,散热更快,而且自我保护能力较弱。
  • 慢性病患者: 患有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慢性疾病的人,更容易发生失温。
  • 精神疾病患者: 精神疾病患者可能对寒冷的感知能力下降,或者无法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。
  • 酗酒者: 酒精会使血管扩张,加速散热,而且会抑制大脑功能,降低对寒冷的警觉性。
  • 户外工作者: 在寒冷环境中进行户外工作的人,更容易发生失温。

五、如何预防失温?

预防胜于治疗。 在寒冷环境中,采取以下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失温:

  1. 保持干燥: 潮湿的衣物会加速散热,因此要尽量保持衣物干燥。 如果衣物被淋湿,尽快更换。
  2. 穿合适的衣物: 穿多层衣物比穿一件厚衣服更保暖。 内层选择吸湿排汗的材质,中间层选择保暖的材质,外层选择防风防水的材质。
  3. 注意头部保暖: 头部散热量很大,戴帽子可以有效减少散热。
  4. 补充能量: 寒冷环境下,身体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来维持体温,因此要及时补充能量,多吃一些高热量的食物。
  5.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: 尽量缩短在寒冷环境中停留的时间。 如果必须长时间待在户外,要做好充分的保暖措施。
  6. 了解天气预报: 出行前了解天气预报,避免在恶劣天气下外出。
  7. 结伴而行: 在户外活动时,最好结伴而行,以便互相照应。
  8. 学习急救知识: 学习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,可以在关键时刻帮助自己和他人。

六、总结

寒冷对人体的影响不容小觑。 了解失温的机制、症状和救助措施,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。 在寒冷环境中,一定要做好充分的保暖措施,及时补充能量,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。 如果出现失温症状,及时采取正确的救助措施,可以挽救生命。

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失温,提高安全意识。 记住,防患于未然,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!

点评评价

captcha
健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