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OOS

为什么我们明知是陷阱,却总忍不住点开‘躺赚过万’的广告?

0 16 好奇的吃瓜群众 心理学认知偏差行为经济学
Apple

你不是一个人在纠结。这种明知不靠谱却又忍不住点开“零基础一个月躺赚过万”广告的心情,很多人都深有体会。它就像一个心理小陷阱,理性告诉你那是假的,可内心深处总有一丝期待在蠢蠢欲动。这背后,其实藏着我们人类的一些基本心理需求和常见的认知偏差。

1. 深埋心底的“不劳而获”幻想与渴望

首先,我们不得不承认,追求“投入少、回报高”甚至“不劳而获”是很多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普遍渴望。谁不想轻松过上更好的生活呢?面对现实的压力、工作的辛苦,突然出现一个“躺着就能赚钱”的机会,即使知道是虚假的,那一瞬间它也提供了一种短暂的心理慰藉和美好的想象。这种对美好未来的憧憬,是推动我们点开广告的最原始动力。它触及了我们对财务自由、轻松生活的本能向往。

2. 乐观偏差(Optimism Bias):“万一呢?”

这是最关键的心理机制之一。乐观偏差让我们倾向于相信,好事更有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,而坏事则会发生在别人身上。当看到“成功案例”时,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想:“也许别人做不到,但我可以呢?”或者“万一这次是真的呢?”这种“万一”的想法,就是乐观偏差在作祟,它削弱了我们对风险的评估,让我们对成功的可能性抱有过高的期望,哪怕只是微乎其微的可能性。

3. 确认偏误(Confirmation Bias):寻找支持自己希望的证据

一旦我们内心产生了一丝“万一”的希望,我们的大脑就会不自觉地去寻找或解读那些支持这种希望的信息。比如,广告中那些模糊的“用户反馈”、“收入截图”,即使漏洞百出,在确认偏误的作用下,我们也可能倾向于将其解读为“你看,真的有人成功了!”而不是“这明显是P图”。这种偏误让我们更容易接受那些符合我们期待的信息,而忽略甚至排斥那些泼冷水的事实。

4. 沉没成本谬误(Sunk Cost Fallacy)的预演:害怕错过(FOMO)

虽然你还没投入金钱,但“点进去看看”本身也算是一种“投入”了注意力、时间。更重要的是,这些广告往往营造出一种“机会稍纵即逝”的氛围。你可能会隐约觉得,如果别人都通过这个“机会”赚到了钱,而你因为犹豫错过了,那将是一种损失。这种“害怕错过”的心态,是一种沉没成本谬误的预演,驱使你在没有充分了解前就采取行动。

5. 广告心理学与信息茧房

这些“躺赚”广告深谙人性,它们的设计就是为了精准打击我们的痛点,利用醒目的标题、煽动性的语言、虚假的成功案例来刺激我们的情绪。同时,互联网的推荐算法也可能将你“喜欢”这类信息(即使只是好奇点击)的行为,解读为你对此感兴趣,从而给你推送更多类似的内容,形成一个“信息茧房”,让你反复暴露在这种诱惑之下。

如何跳出这种心理循环?

认识到这些心理机制是第一步。当你下次再看到这类广告时,可以尝试:

  • 暂停3秒: 强制自己停下来,不要立刻点击,而是冷静思考3秒钟。
  • 反向提问: 问自己:“如果真有这么好的事,为什么会广而告之?为什么不是内部消化?它真正的盈利模式是什么?”
  • 回归常识: 任何超出常识的收益,往往都伴随着超乎想象的风险。没有哪种真正的财富积累是靠“躺平”实现的,都需要知识、技能、时间和努力的投入。
  • 寻求客观信息: 如果真的好奇,去权威的第三方平台搜索相关信息,而不是只看广告宣传。

理解了这些,你就会发现,这种“纠结”并非你一个人的弱点,而是人类共有的心理特征在特定情境下的表现。当你能识别出这些心理陷阱时,也就有了对抗它们的工具。

点评评价

captcha
健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