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一名架构师,我经常看到一些系统架构中存在的潜在风险,比如数据库冗余设计不足、微服务之间耦合度过高等等。这些问题短期内可能不会爆发,但一旦业务量上来或者某个依赖服务出现问题,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生产事故。
如何让高层管理者理解这种“防患于未然”的重要性,并为预防性投入买单呢?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用数据说话:
- 收集历史事故数据: 统计过去因类似架构问题导致的生产事故,包括故障时长、影响用户数、造成的经济损失等。将这些数据整理成报告,直观地展示风险带来的潜在损失。
- 进行风险评估: 针对现有系统架构,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,量化每个风险点的概率和影响程度。例如,评估数据库单点故障的概率,以及一旦发生故障可能造成的业务中断时间和损失。
- 对比分析: 将预防性投入的成本与潜在损失进行对比分析。例如,增加数据库冗余设计的成本可能只需要几十万,但如果避免了一次重大故障,就可以避免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损失。
讲故事:
- 分享行业案例: 收集一些因类似架构问题导致重大事故的行业案例,例如,某个电商平台因为数据库瓶颈导致大促期间宕机,损失惨重。
- 内部案例复盘: 如果公司曾经发生过类似事故,可以进行内部案例复盘,分析事故原因和暴露出的架构问题,并提出改进建议。
简化沟通:
- 避免技术术语: 尽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技术术语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架构风险。例如,不要说“微服务高耦合”,而要说“各个系统之间联系太紧密,一个系统出问题,其他系统也会受到影响”。
- 强调业务影响: 不要只关注技术细节,更要强调架构风险对业务的影响。例如,不要说“数据库冗余不足”,而要说“如果数据库挂了,用户就无法下单,会影响销售额”。
提出解决方案:
- 提供具体建议: 不要只是指出问题,更要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。例如,建议增加数据库冗余设计、引入服务熔断机制、优化微服务之间的通信方式等等。
- 制定优先级: 针对不同的风险点,制定不同的优先级,并根据优先级逐步实施改进措施。
举个例子:
假设我们公司有一个电商平台,数据库采用单点部署。通过风险评估,我们发现数据库单点故障的概率较高,一旦发生故障,可能导致平台宕机 1 小时,影响 10 万用户,造成 50 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。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我们建议采用数据库主从复制方案,增加数据库冗余设计。该方案的成本约为 20 万元。
通过对比分析,我们可以看到,投入 20 万元的成本,可以避免 50 万元的潜在损失,投资回报率非常高。
此外,我们还可以分享一些行业案例,例如,某个电商平台因为数据库瓶颈导致大促期间宕机,损失惨重。
通过以上方式,我们可以让高层管理者更直观地理解架构风险的重要性,并为预防性投入买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