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好!看到你描述的困惑,我深有同感。在项目方案制定过程中,很容易一头扎进细节,而忽视了更宏观、更具突破性的视角。这种“执行者”思维在任务执行阶段是宝贵的,但在需要策略规划和创新时,确实会成为一种束缚。不过,这并非无法改变的定局,通过一些刻意的练习和思维模式的调整,我们完全可以培养出更广阔的战略视野。
为什么我们会陷入“执行者”思维?
“执行者”思维往往追求效率、确定性和可控性。它习惯于在已知框架内运作,专注于如何“做好”手头的任务,而不是“做什么”或“为什么要这么做”。这源于我们大脑对安全和效率的本能偏好,在日常工作中,遵循既有流程确实能减少错误、提高产出。然而,当我们需要创新、需要突破时,这种思维模式就会让我们囿于现有资源和条件,难以跳出条条框框。
如何跳出“执行者”思维,培养战略眼光?
提升视角,从“点”到“面”再到“全局”
- 从“点”到“面”: 当你在考虑一个项目细节时,停下来问自己:这个细节与整个项目目标有什么关系?它如何影响其他部分?不要孤立地看待问题,尝试将点连接成线,线构成面。
- 从“面”到“全局”: 再进一步,把项目放在更大的环境中去考量。你的项目所在的市场环境是怎样的?目标用户群体面临的更深层次痛点是什么?竞争对手在做什么?技术趋势如何发展?国家政策或社会文化变化会带来什么影响?(可以尝试使用 PESTEL 分析框架:政治 Political, 经济 Economic, 社会 Societal, 技术 Technological, 环境 Environmental, 法律 Legal)。
拥抱发散性思维,鼓励“异想天开”
- 刻意练习头脑风暴: 在早期构思阶段,不要急于评判想法的好坏。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,尽可能多地产生各种点子,即使它们看起来很荒谬。数量优先于质量,因为质量往往从数量中筛选而来。
- “如果……会怎样?”: 这种提问方式能有效打破现有格局。例如,“如果预算无限,我们会怎么做?”“如果时间紧迫,我们不得不改变核心策略,那会是什么?”“如果我们完全颠覆现有产品/服务,会是怎样?”
- 跨领域借鉴: 观察其他行业是如何解决类似问题的。比如,电商的营销策略是否能应用于教育领域?制造业的精益生产理念是否能优化服务流程?不同的视角往往能带来全新的灵感。
重新定义问题,寻找核心痛点
- 我们常说的“问题”,可能只是表象。一个好的战略家,善于刨根问底,找到真正的症结所在。
- 例如,用户抱怨产品加载慢,表象问题是“速度慢”,但深层原因可能是网络环境不佳、代码效率低下、服务器负载过高,甚至是用户心理预期管理不当。针对不同的根源,解决方案也大相径庭。明确核心问题,才能找到真正有价值的突破口。
关注价值主张与长期影响力
- 突破性的项目方案,往往能创造显著的价值。在构思时,要反复问自己:这个方案能为谁创造什么价值?这种价值是短期效果还是长期影响力?它是否具备“不可替代性”或“难以模仿性”?
- 思考如何实现“指数级增长”而非线性增长。例如,一个平台型产品,如何通过网络效应实现用户爆发式增长?一个服务型项目,如何通过知识沉淀或技术赋能,提升边际效益?
主动寻求多方反馈与多元意见
- 你的视野再广阔,也难以涵盖所有角度。主动与不同部门、不同背景的同事交流,甚至与潜在客户或行业专家沟通,获取他们的观点和洞察。
- 有时候,一个“局外人”的视角,反而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习以为常却不合理的地方,或者发现我们忽略的机会。
学习经典战略理论和案例
- 阅读一些商业战略、管理学或创新思维的经典著作,如迈克尔·波特的竞争战略、蓝海战略、设计思维等。它们提供了结构化的思维框架,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分析市场、识别机会、构建竞争优势。
- 研究那些成功实现突破性增长的公司或项目的案例,分析他们是如何识别机会、制定策略并执行落地的。
转变思维模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,需要持续的练习和反思。当你下次再制定项目方案时,不妨先花一些时间,刻意地跳出细节,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审视问题,也许新的、有突破性的火花就在不远处等着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