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OOS

小学科学 | 几块钱教孩子玩转“杠杆”:制作与原理全攻略

0 6 科普小达人 简单机械杠杆小学科学
Apple

老师您好!看到您正在为“简单机械”单元寻找合适的教学材料和方法,我深有同感。小学阶段的科学课,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动手体验,把抽象的原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乐趣。简单机械中的“杠杆”就是一个非常棒的切入点,它无处不在,而且制作起来既便宜又简单,非常适合小组合作!

今天我想分享一个用身边材料制作简易杠杆模型,并深入浅出地讲解杠杆原理的方法,希望能帮到您和您的学生们。

一、为什么选择杠杆?

杠杆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简单机械之一,它能帮助我们省力、省距离或者改变力的方向。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早就接触过杠杆,比如跷跷板、剪刀、开瓶器等等。通过亲手制作和操作,他们能更直观地理解力的作用、支点、力臂等概念,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。

二、准备材料:低成本,易获取

这些材料在学校或家里都很容易找到,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:

  1. 杠杆主体:
    • 木尺、塑料尺、纸板条(裁剪成细长状)、筷子、铅笔等。选择轻质、结实、不易弯曲的材料。
    • 推荐:使用废旧纸板裁剪成1.5cm宽、30cm长的纸条,多几层叠在一起用胶水粘牢,更结实。
  2. 支点:
    • 圆柱形物体:矿泉水瓶盖、笔帽、小木块、乐高积木等。
    • 也可以用一个中间有凹槽的小盒子或纸筒,让杠杆稳定放在上面。
    • 推荐:卷筒纸的纸芯剪成两半,作为U型支架,稳定性更好。
  3. 重物(力):
    • 硬币、小石子、橡皮擦、小瓶盖、回形针、小块橡皮泥等。
    • 为了方便固定和悬挂,可以提前在重物上打孔或用胶带粘贴。
    • 推荐:统一使用硬币,重量比较一致,便于比较。
  4. 测量工具(可选但推荐):
    • 直尺、铅笔(用于标记)。

三、制作简易杠杆模型步骤

这个环节非常适合小组分工合作,每个小组制作一个。

  1. 制作杠杆:
    • 如果您选择了纸板,指导学生用剪刀将纸板裁剪成条状,并用胶水或胶带加固。
    • 在杠杆主体上,用铅笔均匀地标记刻度线(例如,每隔2厘米标记一个点),便于后续实验中测量力臂。
  2. 搭建支点:
    • 将选好的支点放在平坦的桌面上。确保支点稳固,不会轻易晃动。
    • 如果是U型纸芯支架,将两个半圆纸芯开口朝上,平行放置。
  3. 放置杠杆:
    • 将制作好的杠杆主体平稳地放在支点上。调整杠杆的位置,使其在没有放置重物时,尽量保持水平。这个水平点就是初始的“平衡点”。

至此,一个简易的杠杆模型就搭建好了!

四、杠杆原理探索与讲解(小组实验)

在模型搭建完成后,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和原理学习了。

  1. 认识杠杆三要素:

    • 支点(Fulcrum):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。让学生指出他们模型中的支点。
    • 动力(Effort): 使杠杆转动的力。
    • 阻力(Resistance):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(通常是我们想要移动的物体)。
    • 动力臂: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。
    • 阻力臂: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。
  2. 实验一:观察平衡

    • 让学生尝试在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硬币,观察杠杆的平衡情况。
    • 提问:什么时候杠杆会保持水平?什么时候会倾斜?
    • 引导:当两边的“转动效应”抵消时,杠杆就平衡了。
  3. 实验二:探索“力臂”的作用

    • 在杠杆一端固定一个重物(例如2枚硬币),并标记它的位置(阻力)。
    • 在另一端,让学生尝试用不同数量的硬币,在不同的位置(力臂)寻找平衡点。
    • 重点引导:
      • 当动力臂长于阻力臂时,所需要的动力会更小(省力)。
      • 当动力臂短于阻力臂时,所需要的动力会更大(费力)。
      • 当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时,动力和阻力大小相等。
    • 可以鼓励学生记录实验数据,例如“一端2枚硬币在离支点4格处,另一端1枚硬币在离支点8格处时平衡”。
  4. 讲解三类杠杆:

    • 第一类杠杆(支点在动力和阻力之间): 比如跷跷板、剪刀。它们可以省力、费力或不省力也不费力,还能改变力的方向。
    • 第二类杠杆(阻力在支点和动力之间): 比如开瓶器、独轮车。它们总是省力的,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。
    • 第三类杠杆(动力在支点和阻力之间): 比如镊子、扫帚。它们总是费力的,但可以省距离。
    • 让学生尝试用他们制作的模型演示不同类型的杠杆(例如,将支点固定,改变重物和手的放置位置)。

五、教学小贴士与注意事项

  • 安全第一: 确保学生在使用剪刀等工具时注意安全。
  • 鼓励探索: 不要急于给出答案,让学生先自己动手尝试,再引导他们思考和总结。
  • 小组协作: 强调分工合作,每个人都参与到制作和实验中。
  • 记录与分享: 鼓励学生记录实验结果,并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思考。
  • 联系生活: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,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。比如,让他们回家观察家里的工具,哪些是杠杆,属于哪一类。
  • 原理简化: 对小学生来说,无需引入复杂的公式(如F1L1=F2L2),只需要让他们理解“力的大小”和“到支点的距离”如何影响平衡即可。可以用“力乘以距离”的概念来简单解释。

希望这个方案能为您的“简单机械”教学带来一些新的启发和帮助!祝您和孩子们在科学探索中玩得开心!

点评评价

captcha
健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