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OOS

跳出销售额和流量,如何从BI数据中构建更深层的用户模型?

0 21 数据洞察家 用户模型BI数据数据分析
Apple

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切中当下许多公司面临的痛点!BI系统虽然能提供大量报表,但如果仅仅停留在“销售额”和“流量”这些表面指标,确实很难真正理解用户,更无法形成有指导意义的“用户模型”。要将零散的数据整合起来,形成用户模型,我们需要从更多维度去“剖析”用户。

这里我将分享一些可以深入挖掘的数据维度和整合思路:

1. 用户行为维度:他们做了什么?

仅仅知道用户来了、买了多少还不够,更要关注他们在平台上的具体行为轨迹。

  • 浏览行为: 访问了哪些页面?停留时长?跳出率?是深度阅读还是扫一眼就走?这反映了用户的兴趣广度和深度。
  • 互动行为: 点击了哪些按钮?使用了哪些功能?参与了评论、点赞或收藏吗?这表明用户的参与度。
  • 搜索行为: 搜索了什么关键词?是明确需求还是泛泛浏览?这直接反映了用户的潜在需求和意图。
  • 路径分析: 用户从哪里来,在网站/App内经过了哪些页面,最终去了哪里?这有助于我们优化用户体验路径,发现关键转化点或流失点。
  • 使用频率与间隔: 用户多久访问一次?每次访问的时间间隔有多长?这能反映用户的忠诚度和依赖性。

2. 用户价值维度:他们带来了什么?

除了当前的购买金额,更要考虑用户的长期价值。

  • 购买频率 (Frequency):用户多久购买一次?购买周期是怎样的?
  • 最近购买时间 (Recency):用户上次购买是什么时候?越近说明用户越活跃,价值衰减越慢。
  • 货币价值 (Monetary):用户总共消费了多少?每次平均消费金额是多少?
  • 生命周期价值 (LTV - Lifetime Value):预测用户在未来将为公司贡献的总价值。这需要综合考虑其购买频率、平均订单价值和可能的生命周期。
  • 流失倾向: 根据历史行为和活跃度预测用户何时可能流失,提前进行干预。

3. 用户属性维度(结合业务):他们是谁?

这部分数据可能需要与用户注册信息或市场调研数据结合。

  • 人口统计学信息: 年龄、性别、地域、职业(如果业务相关且数据可得)。
  • 注册来源/渠道: 用户是通过哪个渠道被吸引过来的?(搜索引擎、社交媒体、广告等)这有助于评估渠道效果。
  • 设备偏好: 移动端还是PC端?iOS还是Android?这影响产品设计和营销策略。
  • 特定偏好: (例如电商)用户偏好哪个品牌、品类?对折扣敏感度如何?

如何整合这些零散信息构建“用户模型”?

将上述数据维度整合起来,才能真正描绘出用户的完整画像。

  1. 用户分群 (Segmentation):这是最核心的一步。

    • 基于RFM模型:结合最近购买时间(Recency)、购买频率(Frequency)和货币价值(Monetary)对用户进行分群,例如“重要价值客户”、“重要发展客户”、“一般保持客户”等。
    • 基于行为分群:根据用户的浏览、互动行为将其分为“高活跃度用户”、“内容消费者”、“功能探索者”、“沉睡用户”等。
    • 基于生命周期分群:将用户分为“新用户”、“活跃用户”、“即将流失用户”、“已流失用户”等。
    • 基于产品偏好分群:例如对特定品类/服务感兴趣的用户群。
      通过这些分群,你可以发现不同群体的共性,从而针对性地制定产品策略、运营活动和营销内容。
  2. 构建用户画像 (User Persona)

    • 在分群的基础上,为每个典型群体创建详细的用户画像。给他们起个名字,描述他们的背景、目标、痛点、使用场景和行为模式。
    • 例如,一个“高价值内容探索者”可能是一个25-35岁、注重品质、喜欢研究深层内容的白领,他们对价格不敏感但对内容质量和用户体验要求很高,活跃时间集中在晚上,常使用移动设备。
  3. 监测与迭代:

    • 用户模型不是一成不变的,需要持续监测各个用户群体的指标,并根据数据变化及时调整模型和策略。
    • 例如,某个群体的活跃度下降,可能意味着你需要重新审视他们的需求或提供新的激励。

通过这些深入的维度和整合方法,你将能更好地理解你的用户,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数字表面。这将帮助你的公司做出更精准的产品优化、运营决策和营销投放,真正实现数据驱动增长。

点评评价

captcha
健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