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看到有家长提问,说孩子玩手游总是念叨“非酋附体”,抽不到喜欢的角色就特别沮丧,还想多要钱“氪金”。家长担心孩子年纪小,对这种随机性消费没概念,很容易上头。
这个情况挺普遍的,很多小朋友都可能遇到。咱们今天就来聊聊,游戏里的“抽卡”到底是怎么回事,为什么你花钱了,却不一定能得到想要的东西。
什么是游戏“抽卡”?
简单来说,游戏里的抽卡(也叫扭蛋、开箱、抽奖)就像现实中的“买盲盒”或者“摇彩票”。你花一笔钱,去打开一个“神秘的箱子”或者“摇动一个机器”,里面装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奖励。有些奖励很普通,有些很稀有,而你事先并不知道自己会抽到哪一个。
游戏公司通过这种方式,吸引大家花钱去尝试,因为大家都渴望抽到那些又酷又强的稀有角色或道具。
为什么你总是“非酋附体”?——“概率”说了算
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的词:概率。
1. 游戏里的抽卡,奖励是按“概率”分配的。
比如,一个游戏里有100张卡片,其中90张是普通卡(比如小兔子),只有10张是稀有卡(比如酷炫的机甲战士)。那么你每次抽卡,抽到普通卡的可能性就是90%,抽到稀有卡的可能性就是10%。
这就好像你玩抓娃娃机,机器里100个娃娃,90个是小青蛙,只有10个是限定款的奥特曼。你投入硬币去抓,大概率会抓到小青蛙,对不对?虽然你很想要奥特曼,但抓到小青蛙的可能性更大。
2. “非酋”只是运气不好,不是你不够努力。
可能你会说:“我抽了好多好多次了,怎么就没抽到机甲战士呢?” 这就是概率的“神奇”之处了。10%的概率,意思是你平均抽10次,才可能抽到1次。但请注意,“平均”不等于“一定”。你可能抽了50次都没抽到,也可能第一次就抽到了。
这就像买彩票,中大奖的概率非常低。不是说你买得多,就一定能中。你可能买了几百张也没中过一次大奖,而有的人可能第一次买就中了。这就是随机性。
3. 每次抽卡都是一次独立的“事件”。
很多人会觉得:“我这次没抽到,下次总该抽到了吧?”或者“我前面连着抽了几十次都黑了,这次系统该补偿我一个了吧?”
遗憾的是,在大多数游戏抽卡里,每次抽卡都是一个独立事件。这就像你抛硬币,第一次抛出正面,第二次抛出反面的可能性依然是50%,并不会因为你第一次抛了正面,第二次就更容易抛出反面。游戏里的每次抽卡,都是在重复上面说的那个“10%的概率”,你之前抽到什么,对你下一次抽到的概率是没有影响的。
盲目“氪金”有什么风险?
1. 金钱浪费: 最直接的,就是花了很多钱,却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,或者得到的东西价值远低于你的投入。这笔钱原本可以用来买你真正喜欢并且确定的东西,比如一本有趣的漫画书,一顿美食,甚至存起来以后买更贵重的东西。
2. 情绪波动大: 抽到好东西时会很开心,但抽不到时就会非常失落、沮丧甚至愤怒。这种情绪大起大落,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并不好。我们玩游戏是为了放松和快乐,如果每次抽卡都像坐过山车一样,那游戏本身带来的乐趣就变味了。
3. 容易上瘾: 抽卡机制利用了人渴望惊喜和“万一中大奖”的心理。一旦你体验过抽到稀有物品的快感,就会忍不住想再尝试,希望能复制这种成功。这种不确定的奖励模式,比每次都给你确定奖励更容易让人沉迷。
我们可以怎么做?
- 认识概率,管理期望: 知道抽卡是有概率的,每次都是独立事件,就不要对结果抱有100%的期待。稀有物品之所以稀有,就是因为很难得到。
- 设定预算,严格执行: 如果真的想体验抽卡的乐趣,可以和爸爸妈妈商量,设定一个非常小的、即使全部花光也不会心疼的预算。一旦花完,就坚决停止。
- 享受游戏本身,而非抽卡: 游戏有很多好玩的地方,比如精彩的剧情、独特的玩法、和朋友一起组队、战胜困难的成就感。这些乐趣并不需要你通过抽卡来获得。试着把注意力放回游戏本身,你会发现更多乐趣。
- 培养其他兴趣: 除了游戏,世界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。画画、阅读、运动、音乐、编程……当你有了更丰富的兴趣,就不会把所有情感都寄托在游戏里的某个虚拟角色上。
记住,游戏是为了给我们带来快乐,而不是带来烦恼和金钱上的压力。理解了抽卡的真相,你就能更聪明地玩游戏,不被那些“小概率事件”牵着鼻子走,做一个理性的游戏玩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