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OOS

孩子爱模仿短视频,如何引导他们区分表演和现实?

0 26 育儿小栈 儿童教育短视频媒体素养
Apple

家长您好,非常理解您的困扰!现在短视频内容丰富多彩,孩子们模仿能力又特别强,很容易把视频里为了效果而“演”出来的东西,或者不适合日常生活的行为、语言带到现实中来。大人的经验和判断力告诉我们哪些是假的,哪些不恰当,但孩子的大脑还没完全发育好,区分这些确实有难度。

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和原则,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引导孩子:

1. 理解孩子的认知特点

  • 具体形象思维为主:学龄前的孩子主要通过看、听、摸等直接感受来认识世界。他们更倾向于相信眼前看到的东西,对抽象的“表演”、“剪辑”、“为了流量”等概念理解起来很困难。
  • 缺乏情境理解:孩子很难理解视频中的行为是发生在特定情境(比如舞台、拍段子)下,而不是普遍适用的。他们可能会认为“视频里的人都这样做,我也可以”。
  • 模仿是学习方式:模仿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方式,他们通过模仿来掌握语言、行为和社会规则。所以,当他们模仿短视频内容时,很多时候只是出于本能的学习冲动。

2. 具体解释方法与沟通技巧

与其直接说“那是假的,不许学”,不如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来解释:

  • 情境化对比法
    • 举例说明:“你看视频里叔叔阿姨那样说话,是因为他们在拍一个好玩的故事,就像我们看动画片一样。但是我们平时和爷爷奶奶、老师说话,就要用礼貌的、正常的语气,对不对?”
    • 区分场合:帮助孩子理解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行为规范。比如:“视频里跳舞可能是在舞台上,很多人一起玩。但在家里,我们不能跳到沙发上,会摔倒的,而且沙发不是用来跳舞的。”
  • 揭秘“表演”的奥秘
    • 模拟小表演:您可以和孩子一起“演”一个短视频里他们模仿过的动作或语言。在表演过程中,明确告诉他们:“我们现在是在玩一个‘假装游戏’,我假装是视频里的人,你假装是观众。我们演完了,就变回我们自己。”让他们亲身体验表演和现实的区别。
    • 讲解“道具”和“特效”:如果视频中有明显的夸张道具或特效,可以简单解释:“你看这个叔叔一挥手就变出了蛋糕,那是因为他们用了魔法道具,或者用电脑变出来的,不是真的喔。”
  • 强调后果与安全性
    • 讨论危害:对于一些可能带来危险或不适的模仿行为,直接和孩子讨论后果。“如果像视频里那样做,可能会摔倒受伤/会把东西弄坏/会把小朋友吓哭。”
    • 区分“好玩”和“危险”:让孩子明白,视频中有些“好玩”的行为在现实中可能是危险的。
  • 提问引导法
    • 当孩子模仿时,不要急着否定,可以问:“你觉得视频里的人为什么会那样做呢?”“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这样做,会发生什么呢?”“你觉得这样对我们自己或者对别人好吗?”引导孩子思考。

3. 日常引导与长期习惯培养

  • 共同观看与评论:与孩子一起观看短视频时,实时进行引导和评论。“哇,这个好神奇啊,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?”“这个动作看起来很有趣,但可能有点危险,我们在家里不能模仿。”
  • 树立榜样: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。您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、对媒体的看法,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。
  • 丰富现实生活体验:多带孩子参与户外活动、阅读、手工、游戏等,让他们的注意力不仅仅局限于屏幕内容,从真实世界中获得更多乐趣和知识。
  • 设定规则与界限:和孩子一起制定观看短视频的时间、内容规则。明确哪些内容可以看,哪些不适合看,以及为什么不适合。
  • 培养批判性思维: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。从小培养孩子提问、思考的习惯,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判断力。比如,看到广告可以问“你觉得这个广告说的是真的吗?”

引导孩子认识短视频与现实的区别,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智慧的过程。记住,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伴随孩子成长不断进行的。您的理解、耐心和正确引导,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重要保障。

点评评价

captcha
健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