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同行们好!我是小班的吴老师,最近发现班里有些孩子在集体活动中,注意力真的很难长时间集中,总是跑神或者影响旁边的小朋友,挺让人头疼的。大家可能也有同感吧?
孩子注意力不集中,其实是他们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特点。学龄前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本身就比较短,很容易受外界刺激影响。但我们作为老师,肯定希望能用一些科学有效的方法,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,也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。
我总结了一些在日常教学中屡试不爽的小妙招,它们简单实用,也符合孩子们的认知发展规律,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。
一、创设吸引人的环境与活动:兴趣是最好的老师
- 活动设计短平快,灵活切换主题: 考虑到学龄前儿童的注意力广度有限,每次集体活动的集中时间最好控制在10-15分钟以内。如果内容较长,可以分成几个小环节,中间穿插一些简短的互动游戏或肢体活动,让孩子的大脑和身体都有机会放松和转换。
- 实践案例: 讲故事时,可以讲到关键处停顿,让孩子猜测后续,然后进行一个简单的“故事表演”小环节,再回来继续讲。
- 利用视觉、听觉多感官刺激: 鲜艳的教具、有趣的图片、动听的儿歌、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,都能有效吸引孩子的眼球和耳朵。
- 实践案例: 在讲解某个主题时,不仅口头描述,还用实物、卡片、沙盘模型等辅助,甚至可以播放相关自然声音,让学习变得立体起来。
- 游戏化教学,让学习变好玩: 将知识融入到游戏中,能让孩子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地集中注意力。游戏本身就具有吸引力,能够激发孩子的内在学习动机。
- 实践案例: 学习数字时,可以玩“找数字宝宝”的游戏,让孩子在教室里寻找隐藏的数字卡片,找到后大声念出来。
二、巧妙运用教学策略:引导而非强制
- 明确指令,少说多做: 给孩子的指令要具体、简短、清晰,最好能搭配手势或示范。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长句或抽象的词语。
- 实践案例: 不是说“大家安静,我们要开始上课了”,而是说“小嘴巴闭起来,小手放膝盖,眼睛看老师”,并同时做示范。
- 眼神交流与肢体靠近: 当发现某个孩子注意力开始分散时,可以蹲下身子,用温和的眼神与他交流,或者轻轻拍拍他的肩膀,无声地提醒他回到集体中。这种非语言的沟通往往比直接批评更有效。
- 实践案例: 如果有孩子开始玩自己的手指,可以走到他身边,用手指轻轻触碰一下他手中的小物件,然后指向正在进行的活动,并给予鼓励的眼神。
- 运用“暂停”和“等待”策略: 当课堂上出现混乱或大部分孩子开始分心时,老师可以突然停止说话和活动,保持安静,等待孩子们自己意识到并安静下来。这种“无声胜有声”的方法,能有效训练孩子的自我控制和观察能力。
- 实践案例: 当孩子们开始窃窃私语时,老师可以暂停讲课,环视全班,不说话,等孩子们注意到老师的停顿并安静下来,再继续。
三、积极正向的鼓励与反馈:激发内驱力
- 及时肯定与表扬: 当孩子表现出哪怕是一点点专注的表现时,都要及时给予口头或非口头的肯定,例如竖起大拇指、一个微笑,或者说“你听得真认真!”“你坐得真棒!”
- 实践案例: 看到孩子努力听讲,即使只有一小会儿,也要立刻说:“哇,某某小朋友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,真棒!”
- 设置“专注小任务”: 针对容易分心的孩子,可以给他分配一些需要短时专注的小任务,比如“请你帮老师记住这个词语”、“请你帮老师拿一下这支笔”,并在他完成后给予特别的表扬。
- 实践案例: 在故事环节,可以对一个平时容易走神的孩子说:“等会儿老师讲到小红帽遇到大灰狼时,请你轻轻举手告诉我好吗?”
- 情绪管理与发泄: 有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,可能是因为情绪不佳或精力过剩。提供适当的机会让他们表达情绪,或者通过户外活动、区域游戏等方式释放精力,反而能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更好地集中。
- 实践案例: 在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活动前,可以安排一段短时间的户外跑跳或者自由活动,让孩子先消耗掉一部分精力。
提升孩子的注意力是一个长期而耐心的过程,没有一蹴而就的方法。我们作为老师,需要观察每个孩子的特点,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,最重要的是,用我们的爱和耐心去引导他们,帮助他们成长。希望这些小经验能帮到大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