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小组讨论中,总有一些同学习惯保持沉默。他们可能很少主动发言,即使被点名也只是简单回应。这让组织者或老师感到困惑:究竟是他们没有想法,还是有顾虑?我们又该如何鼓励他们参与进来,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强制每个人都发言呢?
强制发言固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让每个人都“开金口”,但这往往是表面的参与,而非真诚的投入。它可能加剧内向学生的焦虑,让他们为了完成任务而敷衍了事,反而错失了真正理解和表达的机会。与其如此,不如从根本上创造一个鼓励和支持的环境,让沉默者也能自发地表达。
以下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,希望能帮助你促进小组讨论的深度和广度:
1. 理解沉默背后的原因
在尝试任何策略之前,首先要明白沉默并非总是负面的。它可能源于多种原因:
- 性格内向或害羞: 需要更多时间思考,不习惯在众人面前立即表达。
- 害怕犯错或被评判: 担心自己的观点不够成熟、不够“正确”。
- 缺乏准备: 对讨论主题不熟悉,或没有足够时间消化信息。
- 文化背景: 一些文化中,倾听和观察被视为尊重,而不是即时发言。
- 处理信息速度慢: 需要更长时间来组织思路和语言。
- 讨论被少数人主导: 话语权被强势者占据,沉默者找不到插话的机会。
2. 营造安全、包容的讨论氛围
这是鼓励所有人参与的基石。
- 明确讨论规则: 在开始前,设定“尊重不同意见”、“积极倾听”、“不打断他人”等基本原则。强调讨论的目的是共同学习和探索,而非争论输赢。
- 鼓励开放性思维: 强调没有“错误”的观点,只要言之有理,都可以被提出和探讨。
- 引导者(教师或组长)的示范作用: 保持中立、鼓励性的态度,对任何发言都给予肯定(即使观点不同,也可以肯定其思考过程)。
3. 多样化讨论形式,降低参与门槛
单一的口头表达形式,对某些学生来说压力巨大。
- “思考-结对-分享”(Think-Pair-Share): 先给几分钟个人思考时间,然后两人一组讨论,最后再向大组分享。这为内向者提供了思考和初步练习表达的机会。
- 小型分组讨论: 将大组拆分成2-4人的小小组。在小范围内的讨论压力更小,每个人都有更多发言机会。
- 书面先行: 讨论前,可以先让学生写下1-2个观点或问题。这不仅能帮助他们整理思路,也能成为后续口头发言的依据。也可以采用匿名纸条或在线投票/留言的形式。
- 指定角色: 轮流担任“记录员”、“时间管理员”、“问题提出者”、“总结者”等角色。这些角色本身就是一种参与,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讨论。
4. 巧妙运用提问技巧
提问是引导参与的关键。
- 开放式问题: 避免“是/否”问题,多用“为什么”、“怎么样”、“你认为”、“如果…会怎样”等,鼓励深度思考。
- 等待时间(Wait Time): 提问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,不要急于点名或催促。研究表明,延长等待时间能显著提高学生回答的质量和数量。
- “点名”的艺术: 如果要点名,可以观察那些似乎有想法但不敢开口的同学,用鼓励而非强制的语气:“小明,你刚才听得很认真,对这个话题有什么特别的感受或疑问吗?”或者“小红,你觉得小刚的观点还可以从哪个角度补充?”这样能让他们在原有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接力,降低原创性表达的压力。
- “轮流发言”(Round Robin)与“跳过”选项: 如果需要每个人都发言,可以采用轮流制,但务必提供“跳过”的选项,并确保他们理解可以随时要求再次发言。这给了他们控制感,避免了被强迫的压迫感。
5. 引导者的积极介入
引导者在讨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。
- 积极倾听与总结: 仔细听取每个人的发言,适时总结和复述,让发言者感到被重视,也帮助大家理清思路。
- 管理强势发言者: 当少数人主导讨论时,引导者需要适时介入,如:“谢谢小张的精彩分享,我们先听听其他同学的看法,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发言的同学。”
- 关注非语言信号: 观察沉默者的眼神、姿态,他们可能在思考,或有表达的欲望,只是找不到合适的时机。一个鼓励的眼神,一个轻微的点头,都能传递支持。
结论
让沉默者开口,核心在于理解、尊重和创造。强制发言短期内或许能达到“全员参与”的假象,但长远来看,它损害了讨论的质量和学生的内在动力。真正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的能力,让他们在一个充满支持和理解的环境中,敢于分享,乐于交流。通过以上策略,我们能为小组讨论注入更多活力,让每个声音都被听见,让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充满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