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OOS

智能家居设备怎么选才安全?普通消费者也能看懂的防“偷窥”指南

0 3 智家小卫士 智能家居设备安全隐私保护
Apple

智能家居设备正越来越多地走进我们的生活,比如智能摄像头可以远程看护,智能音箱能提供娱乐和信息服务。它们确实让生活更便利,但就像你担心的那样,市面上产品鱼龙混杂,安全问题也确实是普通消费者非常关注的焦点。毕竟,谁也不想自己的隐私数据被“偷走”或者家里被陌生人“窥探”对吧?

别担心,作为一名过来人,我来分享一些普通消费者也能简单判断智能设备安全性的方法。虽然我们不具备专业的黑客技术,但有些“明察秋毫”的小技巧还是能帮我们避开大部分坑。

一、购买前:擦亮眼睛做“侦探”

  1. 看品牌和口碑:

    • 选择知名品牌: 大品牌通常更注重企业形象和产品安全投入,有更完善的研发团队和售后服务体系。它们的产品在上市前会经过更严格的测试和安全认证。虽然不绝对,但风险相对较小。
    • 查用户评价和媒体报道: 看看其他消费者对这款产品的评价,特别是关于隐私和安全方面的反馈。有没有出现过数据泄露、被远程控制的负面新闻?一些科技媒体或专业评测机构的报告也很有参考价值。
  2. 看产品安全认证标识:

    • 留意产品包装或说明书上是否有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(CCC认证),这是最基本的质量保障。
    • 更高一级的,可以关注一些安全标准认证,比如物联网安全联盟(CSA)的认证,或者产品是否通过了国内权威机构(如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)的检测。虽然这些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有点复杂,但有这些标识总归是更让人放心的信号。
  3. 看隐私政策和用户协议:

    • 在购买前(或至少在首次激活设备前),尝试在品牌官网或产品说明书中找到它的《隐私政策》和《用户协议》。
    • 重点关注:
      • 数据收集范围: 设备会收集哪些数据?(例如,智能摄像头是否会收集面部识别信息?智能音箱是否会记录语音指令?)
      • 数据使用目的: 收集这些数据用来做什么?是否会分享给第三方?
      • 数据存储和保护措施: 数据存储在哪里?采取了哪些加密措施?
      • 用户权利: 你是否可以查看、修改或删除自己的数据?
    • 如果一份隐私政策语焉不详,或者要求你授权太多与设备功能不相关的权限,那就要警惕了。

二、使用中:把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

  1. 修改默认密码:

    • 这是最最重要的一步!很多不安全的设备被入侵,都是因为用户没有修改默认的“admin/123456”这类弱密码。
    • 设置复杂密码: 密码长度至少8位,包含大小写字母、数字和特殊符号的组合。为不同设备设置不同密码。
  2. 谨慎授予权限:

    • 在设置智能设备App时,App会请求很多权限(如麦克风、摄像头、位置信息、存储等)。
    • 只授予必要的权限: 思考一下,这个设备的核心功能是否真的需要这个权限?例如,智能音箱需要麦克风权限,但它真的需要访问你的相册吗?
    • 如果权限请求与设备功能明显不符,要果断拒绝。
  3. 定期更新固件和App:

    • 厂商会不断修复设备和App中存在的安全漏洞,并发布新的固件和版本。
    • 开启自动更新或手动定期检查: 确保你的设备和配套App始终保持最新状态,堵上安全漏洞。
  4. 网络安全设置:

    • 隔离访客网络: 如果你的路由器支持,可以为智能设备专门设置一个独立的Wi-Fi网络(访客网络或IoT网络),将其与你日常使用的手机、电脑等主网络隔离。这样即使智能设备被攻击,攻击者也难以进一步入侵你的主网络。
    • 关闭不必要的端口和服务: 如果设备允许,关闭不必要的网络服务和端口,减少被攻击的入口。
  5. 智能摄像头的特殊考量:

    • 不面向隐私区域: 尽量避免将摄像头正对卧室、卫生间等高度私密的区域。
    • 需要时再开启: 如果不是全天候监控的刚需,可以在不需要时关闭摄像头或拔掉电源。
    • 遮挡镜头: 有些摄像头自带物理遮罩,或者你可以用小贴纸、布料等临时遮挡,避免意外录像。
  6. 智能音箱的特殊考量:

    • “唤醒词”的敏感性: 了解你的智能音箱是如何被“唤醒”的。它是否真的只在听到唤醒词后才开始录音并上传?有些音箱可能存在“误唤醒”或长时间监听的风险。
    • 静音按钮: 大多数智能音箱都有物理静音按钮,在你不需要它听你说话的时候,可以果断按下,切断麦克风。

三、简单自查的小窍门

如果你还是觉得太复杂,这里有几个可以快速自查的小窍门:

  • 设备是否可以离线工作? 如果一个设备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,其核心功能(比如智能灯的开关)依然可以本地操作,说明它的很多功能是基于本地的,对云端的依赖较低,相对更安全。如果完全依赖云端且不提供任何本地控制,那对网络安全的要求就更高。
  • 设备异常发热、耗电? 有些被植入恶意程序的设备,可能会异常运行,导致设备发热、耗电加快。这可能是后台在偷偷上传数据或执行其他恶意操作的信号。
  • App权限请求是否合理? 再次强调,App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请求的权限,是否与设备功能“门当户对”?如果一个灯泡App要你访问联系人,那绝对有问题!
  • 设备是否有不明指示灯或声音? 比如智能摄像头,在不该录像的时候,它的指示灯是否亮起?智能音箱在没被唤醒时,是否有奇怪的提示音?

总结一下: 便宜的设备不一定都不安全,昂贵的设备也并非万无一失。关键在于,我们要保持警惕心,通过选择负责任的品牌、认真阅读隐私政策、设置强密码并定期更新,以及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,就能大大降低智能家居带来的风险。希望这些方法能帮助你更安心地享受智能生活!

点评评价

captcha
健康